台灣最高護病比出現1:16的狀況,
意即一位護理人員要負擔16位病患,
遠遠大於國際認定的最佳護病比1:6。
出處:天下雜誌
即使完整配戴個人防護裝備,一線醫護人員確診新冠肺炎的風險,
仍至少比一般人高出3倍。
出處:天下雜誌
AI數位科技的興起與發展,讓我們對疾病進行預防,以及協助諮詢的服務、降低感染風險、醫療費用、社會成本。
出處:電子商務時報
● | 院內醫療資源與人力短缺造成效率不彰 |
● | 第一線醫護被感染風險高 |
● | 無法即時追蹤離院與需回診病人健康狀況 |
使用者可透過設定量測頻率將生理數據自動定時量測, 透過手機APP或wifi gateway自動上傳,方便且迅速。
可帶來即時監測/降低醫療成本/慢性病管理/提高患者參與度/遠程醫療咨詢...等,多方面的影響和好處。
遠端生理監測使醫院能夠實時監測患者的生理數據,包括心率、血氧、血壓水平等。這有助於及時發現患者的生理狀態變化,提高對急性疾病的應對能力。
對於患有慢性病的患者,遠端生理監測提供了更有效的管理方式。醫院可以通過遠端監測實時追蹤患者的生理數據,提前發現潛在問題,防止病情惡化。
院內到院外能提高患者參與度,使患者親友們更容易參與彼此間的健康管理。患者能夠更主動地參與生理數據的收集和監測,從而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健康狀態。
● | 專用APP與軟體,接收、傳送數據 |
● | 圖表化生理參數,便於醫護判斷提供協助 |
● | 自動化連續監測同步上傳雲端與中央監測站 |
● | 即時警報通知,醫護可於第一時間提供救護 |
● | 生理數據自動化記錄分析,減少紙本記錄錯誤 |
● | 零接觸遠端即時監測,降低接觸感染 |
● | 多床管理、同步警報通知,將人力分配至更需要的地方 |
● | 系統化生理資訊管理,自動產出報告便於追蹤並建立診療參考資料 |
生物光學技術生物光學技術是利用光的性質,如反射、折射、散射、吸收等,來測量生物組織中的物理或化學參數。這些參數可以反映生物組織的結構、功能、代謝等方面的信息,如血氧飽和度、脈搏率、呼吸率…等;生物光學在穿戴式裝置中的應用具有非侵入性、高靈敏度、多功能等優點,是一種前景廣闊的技術,並且能夠與其他感測技術相結合,實現更多種類的生理訊號監測和健康管理。
|
光機電整合設計光機電整合設計是醫療級穿戴式產品的關鍵技術之一,為了使產品具有高效、精確、續航力及更低的成本和更好的用戶體驗,因此產品開發設計時需綜合考量如光學、機構、電子、軟體…等技術整合。除了提升產品性能和效益,以滿足不同的醫療需求和應用場景之外,光機電整合設計能力也是創新和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
健康大數據防疫管理平台(oCareHC.com) 提供多層級的管理模式可以個別區分管理者、科室、醫生、護理師、病患。 不同的管理階層亦可串聯將病患記錄分享,後台記錄每一個帳號的編修記錄,彈性且可以針對特殊需求客製化。
No posts were found.
穿戴式醫療裝置具備方便操作、可長時間配戴、非侵入性、即時監測…等優點,隨著預防醫學與個人健康照護觀念日趨增長,愈來愈多人開始利用穿戴式醫療裝置監測自身健康狀況。 原理 穿戴式醫療裝置為達省電、微小化…等原因,多半使用藍牙通訊界面進行傳輸;因此,當需要將穿戴式醫療裝置量測到的生理訊號,傳輸到手機、電腦…等裝置閱讀、監看或是分析的時候,需要一套將藍牙訊號轉換為網路訊號的硬體/軟體/設備。如圖說明,將藍牙訊號轉換為網路訊號的方式可分為以下三種:床側監視器與其訊號轉換軟體、行動裝置與APP程式、WiFi Gateway。 應用於院內照護、長照機構、養生村 院內照護、長照機構、養生村中的住民/病患,多半於固定場所範圍中活動,且需要偵測其所在位置,了解是否因意外而在特定空間停留過久;使用穿戴式醫療裝置搭配WiFi Gateway,可由WiFi Gateway的位置資訊與穿戴式醫療裝置的生理訊號資訊,得知住民/病患的狀況,及時提供協助。 應用於院外、離院病人追蹤 多數慢性病患者與手術後病人,在離院到回診期間仍需追蹤身體健康狀況,供醫師評估、分析病況;使用穿戴式醫療裝置搭配病人自身手機與醫院的專屬APP、雲端系統,不但可以隨時記錄患者的生理訊號資訊,同時醫院端進行及時監控,可及時提供協助。病人於回診時,醫生可直接觀看離院期間病人的生理訊號資訊,進行評估與分析。 應用於健康管理、居家睡眠檢測 隨著預防醫學意識抬頭,加上現代人愈來愈注重日常健康保健與睡眠品質;若能將個人日常活動時的生理訊號資訊紀錄分析,即能於疾病襲來的前期就醫諮詢、及早治療。且於睡眠期間監測的生理訊號資訊,不僅可以做為個人健康管理參考,同時了解睡眠狀態,評估是否有未察覺的睡眠相關疾病。